长沙市-开福寺

简介


开福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市区北门外新河,临湘江,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是湖南省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之一,为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寺院。

开福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佛殿共分三进,前为三圣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毗卢殿;东边厢房从前至后有客堂、斋堂、库房、方丈、藏经楼;西边厢房有讲堂、禅堂、营旧寮等,寺院是以明清宫殿式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物。 更多信息

建筑布局


前殿为弥勒殿,又称三圣殿,面阔三间,外檐方柱,内檐圆柱,均为花岗石整石凿成。殿内供奉西方三圣,现已无存,今供奉为弥勒佛、背面韦驮菩萨、两旁四大天王。弥勒佛的造像是宋朝时代布袋和尚的形象。两边供奉着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弥勒佛后背供奉三洲感应护法韦陀尊天大菩萨。手持宝杵镇魔军,功德难伦。

中殿为正殿,又称大雄宝殿,高20米。中央供奉着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宝相庄严。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侍立两旁。紧靠着释迦牟尼佛背面,供奉着金色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殿两旁还有十六尊者的金像。

后殿为毗卢殿,供有毗卢遮那佛,左右两壁塑有五百小罗汉,高约0.4米,形态各异。殿门有清末民初诗人赵宗猷所撰《开福寺》联:“佛本无生,信陆象水龙,百转劫灰终不死;我来访旧,看紫微碧浪,千秋景物此重新”。

大悲殿于2006年新建,建筑面积为1200多平方米,殿内中央供奉着杨枝观音像以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四周墙壁则是观音菩萨八十四像(油画)。

历史沿革


开福寺,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

宋仁宗嘉祐年间,沙门紫河,对全部寺宇修建了一次。

明代,开福寺经两次修建:第一次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沙门彻堂重修;第二次是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寺宇倾圮,吉藩同当地士绅和老百姓又将它重建起来,明末又毁于兵火。

清代,开福寺先后修建了四次:第一次是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沙门佛国当住持时募修一次;第二次是清康熙八年(1669年),总兵卜世龙倡捐重建,推官胡景曾撰有《重修紫微山开福寺碑记》,这是开福寺留存下采的最早的清代碑刻;第三次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寺后制造火药,寺宇被焚,巡抚梁国治命僧募修;第四次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寺后又因制造火药,引起火灾,把后殿烧掉了,复为修葺。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书法家韩葑,为写山门对联“紫微栖风,碧浪潜龙”八字。光绪十七年(1891年),江南福山镇总兵陈海鹏加上一块“古开福寺”横额,一并为之沏石。光绪十三年(1887年),徐树钧撰有《长沙开福寺碑》。

民国七年(1918年),大殿被焚。

民国八年(1919年),住持慧修重修毗卢殿。

民国十一年至民国十三年(1922—1924年),先后修建大雄宝殿,三圣殿。并邀请天台宗僧人空也法师在此开办湖南佛学讲习所。

民国三十七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8—1949年),开福寺又曾开办过湖南佛学讲习所。寺内殿堂大部分被国民党军队强行占用,成了军械库,僧人出入,都不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拨款一亿三千万元(旧人民币),重新修复了开福寺。

1994年,开福寺被定为比丘尼修学道场,方丈能净法师对开福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新修了僧堂、放生池、清泰桥、钟鼓楼;维修了大雄宝殿、讲堂、禅堂、念佛堂、摩尼所、斋堂、,客堂、藏经楼。

1997年,从缅甸请回佛祖释迦牟尼玉像(5米高)和阿难迦叶二弟子玉像(4米高)。随后又从台湾等地迎请了5部大藏经供奉。

1998年,开福寺承办了湖南佛学院尼众部。

2004至2008年,开福寺又新建了素菜馆,菩提阁以及占地面积为1200多平方米的大悲殿等等。

2011年,长沙市开福区政府扩建开福寺,将恢复北宋末年鼎盛时期的十六景,包括紫微山、碧浪潮、白莲池、龙泉井、放生池、鸳鸯井、凤嘴洲、木鱼岭、拔褉亭、嘉宴堂、会春园、回步桥、舍茶亭、清泰桥、舍利塔、千僧锅。

时间


开放时间: 全年 7:30-17:30

票价


门票价格:10元/人

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市区北门外新河

湖南文理学院项目负责人指导老师项目组成员
旅图项目组


刘名丰


熊英
Patrick Wong
Ankit Rana

周诗曼
胡锦龙
龚佳瑶
李慧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