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岳麓山
简介
岳麓山,因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湘江西岸;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面积35.20平方千米,包括麓山景区、天马山景区、橘子洲景区、桃花岭景区、石佳岭景区、寨子岭景区、后湖景区、咸嘉湖景区等八大景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范围以外的外围保护区面积22.68平方千米。已经建成的有麓山景区和橘子洲景区,天马山景区景观建设基本完成。麓山景区面积5.28平方千米,位于湘江西岸,是较为难得的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橘子洲景区整体开发陆地面积达91.64公顷,总投资约14亿元,游客年容量合理估算为209.46万人次/年。 此外岳麓山还有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新民学会等景点。 更多信息
历史沿革
岳麓山因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
爱晚亭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为四大名亭之一。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为爱晚亭。爱晚亭几经沧桑,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均相继进行过修复。其中清宣统三年(1911年)秋,湖南学监程颂万先生主持修复时,把罗典所撰写的对联刻在亭柱上,“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这次修复爱晚亭之事还刻在石碑上记载下来。世人称为《放鹤》石刻或《二南诗刻》,两首诗为宋代张南轩和清代钱南园两位大文人游岳麓山的七韵诗。石刻后移至清枫桥南端的六角茅亭中。解放前,亭破败不堪,四周荒芜。解放后,党和政府曾五次修复。其中1952年湖南大学重修,校长李达专函请毛主席题写了“爱晚亭”亭额。1969年,岳麓山公园重修,刻毛主席草书手迹《沁园春·长沙》于藻井内,更为古亭增添了光彩。在国际交往中,爱晚亭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长沙市与日本鹿儿岛市结为友好城市后,爱晚亭作为古城长沙的象征,按其规制仿建于鹿儿岛市,以纪念中日两国人民友谊长存。
古麓山
古麓山寺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年),山门上“古麓山寺”四字是唐代书法家、文学家李邕所写,从麓山寺碑中拓印出来的。麓山寺碑号称“三绝碑”,以其文章、书法以及刻工三者俱佳而得名,也是岳麓山中现存最古老的一块碑。山门上的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说出了麓山寺的历史地位。古麓山寺饱经历史沧桑,虽然藏在山林深处,却也未能摆脱红尘俗世征战之苦,屡次被毁,兵毁僧建,屡毁屡建。到了近代又被日本飞机轰炸,大雄宝殿、弥勒殿、斋堂只剩残垣断柱,只有山门及观音阁奇迹般保存下来,现大雄宝殿及弥勒殿是在八十年代由湖南省佛教协会及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按原貌重修的。古麓山寺依山势而建,殿宇不多,却有一番巍峨壮观之相。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依次排出,两厢为斋堂,再加上寺中匠心独具的绿化设计,与寺外古木参天的宜人景色交相辉映。麓山寺前两株苍劲的罗汉松护卫在观音阁前,一左一右,一大一小,就像武士把关,所以,它被人们称作“松关”,已有1700多年的树龄了,人们称它为“六朝松”。
云麓宫
云麓宫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在这之前据传说有黄冠羽士慕此名山胜地作静修之所,但无文献可考。到明朝吉简王就藩长沙时始建有此宫,明嘉靖年间长沙太守孙复与道士李可经主持加修,道宫格局更趋完善,周围遍植松柏、桐,使峰顶景色更美。而明隆庆六年(1572年)左右,直棣新安方士金守分、王守德来到这里主持道事,殿元张阳和拜访他们,金道长请张殿元再修道宫。一时道士们“振铎乞化于道”,化缘到材料,请来工人在原来的基址上修了三进殿堂,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两厢为道众丹房,殿宇为石柱铁瓦。在宫旁还建有望湘亭,可在中秋赏月,九九重阳节登临远眺。在明末毁于战火。直到清朝同治年间武当山太和宫道士向教辉来云麓宫主教事,召集道友募化捐资,按昔日规模重新修葺道宫,但始终无法恢复当年盛况,现在的云麓宫是文革后重建的。到了近代,抗日战争时期又遭日本飞机轰炸,只有三清殿幸免于难。
时间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推荐游览时间: 夏秋两季;
爬山建议选择白天, 若观赏日出建议凌晨4点-5点开始爬山,日出前抵达山顶
位置
岳麓区湘江西岸